交匯點訊 “不要小瞧基本功,苦熬出來的內力,往往是科研路上最堅實的支撐?!薄缎氯A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新晉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轉化醫(yī)學研究院院長時玉舫教授談及自己的科研觀,向記者分享“傳奇”求學經歷。
他曾一邊牧牛一邊“啃書”,也曾扎根“獸醫(yī)”專業(yè)勤學苦練,還在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激活誘導的T細胞凋亡(AICD)現(xiàn)象”,這項重要研究成果為人類免疫學發(fā)展探明一條嶄新方向……這位從山東沂蒙山區(qū)走出來的“農民孩子”,以高度嚴謹?shù)目蒲袘B(tài)度,一步步成為全球頂尖免疫學與干細胞專家。
從“獸醫(yī)”到干細胞再生醫(yī)學,傳奇求學路體悟科研
1960年,時玉舫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qū)一個農民家庭,17歲時他有幸趕上全國恢復高考。1977年,唐山大地震剛過去一年,時玉舫滿腔志愿報考地質學專業(yè),但心儀的三所院校當年在山東都沒有招生計劃,機緣巧合下他被山東農學院獸醫(yī)學專業(yè)錄取。 “那個年代學習獸醫(yī)學不僅是為了考慮給動物治病,也是為了學習研究疾病機理,雖然是和動物打交道,但為我后續(xù)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睍r玉舫笑稱,現(xiàn)在回想起當年,常常是一邊牧牛一邊看書,也不去想未來會怎樣,只知道心無旁騖地學知識、做積累,“那是做學問最好的狀態(tài),純粹且充實?!?/span>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學期間他不斷地汲取專業(yè)知識,努力學習英語,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5年,恰逢我國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帶著對生物奧秘的好奇心,時玉舫被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錄取,開啟生物學研究之旅,1992年他獲得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985年是現(xiàn)代免疫學開始的重要節(jié)點,似乎有一種使命將免疫學研究的興趣融入血液,帶進我的科學研究,探討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科學問題。”時玉舫感嘆學生生涯里“選擇”與“被選擇”的奇妙過程,而最終走上科研路,是他一生的幸運。
1995年至2001年,時玉舫被喬治·華盛頓大學和美國紅十字會赫蘭研究所先后聘為助理教授和終身副教授, 建立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02年他晉升為新澤西醫(yī)科大學終身正教授和特聘大學教授。2008年回國后,時玉舫將免疫學與干細胞研究結合在一起并擔任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2014年7月他加盟蘇州大學,任轉化醫(yī)學研究院院長和特聘教授及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副院長,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剛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跑出“創(chuàng)新速度”,需要不斷打破常規(guī)思維
求學前3年,全球頂級期刊發(fā)表論文5篇,包括Nature、Science等,走出大山,出國留學,時玉舫似乎不需要適應期,很快就進入到“滿血”的科研狀態(tài)中。在他看來,跑出“創(chuàng)新速度”,需要不斷打破常規(guī)思維。
學習期間,他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了“激活誘導的T細胞凋亡(AICD)現(xiàn)象”,由此建立了全新的免疫學理論構架。“那原本是一個很普通的細胞實驗,不過吃個午飯,再一看,發(fā)現(xiàn)悉心培育的細胞‘死’了。”時玉舫向記者回憶,當時他以為是自己吃過的面包里的酵母菌,浸入、污染了細胞,當時他就想,完了,實驗失敗了。然而導師卻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細胞或許不是真的“死”了,也許是受了免疫系統(tǒng)的“調控”,實驗再往下做做吧!“用免疫學的思維,去看待一個生物現(xiàn)象,居然還有這樣的角度?!睍r玉舫像打開了任督二脈一樣,思路一下子通了。后來的實驗、學習中,他常用生物學的思維,解決免疫學的難題,一路披荊斬棘,創(chuàng)新關鍵點“屢屢告破”。
時玉舫依舊在不斷“出圈”,以免疫學思維研究干細胞,他開啟了又一程的科研攻關?!皩τ谌梭w內壞掉的細胞,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是把壞細胞‘替代’掉,而我們的方式是,引入干細胞,利用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細胞自我修復?!睍r玉舫介紹,當前他領導的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遍布人體各器官的“間充質干細胞”,把這種細胞提取出體外,進行培養(yǎng)擴增,再以藥劑的方式引入人體,可以調控人體免疫反應、促進再生,對腸炎、紅斑狼瘡、糖尿病以及肝硬化、組織損傷等病癥有明顯療效。據悉,該項目正處于關鍵攻關期,預計未來5~10年有望成為臨床治療手段。
在免疫學領域,時玉舫的研究代表著“前沿力量”,引領著該領域全球科研潮流。多年來,他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SCI收錄的研究論文220余篇,他引30000余次?!?1世紀正是生物產業(yè)發(fā)展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機,在這種形勢下,走好科研之路首先要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時玉舫談到一個觀點:要以“給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為給社會做些什么”為目標,確立科研方向,而不僅僅是做一個追趕時髦的人,一味地跟風科研熱點,丟了自己的堅持。
堅持興趣為導向,不反對兒子“學護理”,不干預學生的科研選題
“做科學研究,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興趣,老師和家長不要干預太多;學生做課題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睆慕?8年,時玉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育人觀”,他笑稱,培養(yǎng)兒女、帶學生,他都是一樣的態(tài)度:提供建議和資源支持,不干預他們的道路選擇,“希望他們做自己喜歡的科研,過自己喜歡的人生?!?/span>
免疫學和干細胞領域的領軍人物,以選擇“護理學”專業(yè)的兒子為自豪,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兒子本科選擇了“護理學”專業(yè),問其原因,兒子回答說:人生愿望是給更多人帶去溫暖和快樂,而“護理學”這門專業(yè),正是可以緩解傷痛,治愈人心,“他能有這樣的愿望,作出這樣的選擇,我覺得很好,為他驕傲?!眱鹤右咽浅晒Φ淖o理麻醉師(CRNA),在時玉舫看來,選擇什么學問,做什么專業(yè),本就沒有高低之分,跟隨自己的興趣和熱愛,潛心鉆研,同樣有機會做出“頂天立地”的成就。
多年的從教經歷讓時玉舫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教育并不適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往往由家長和老師決策,這也導致某些領域“學而不精”。時玉舫以國外留教時的經歷舉例:一次他到好朋友哈佛大學萊爾特教授那做客,在辦公室書柜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厚重的餐館點評書。這本書由萊爾特教授的兒子撰寫,每到一家餐館用餐后都會記錄下心得,這本書參考性強,當?shù)睾芏嗝癖姸家曋疄椤懊朗硨毜洹?。萊爾特教授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免疫學專家,但他從不干預干涉兒子的選擇;不繼承父親的“衣缽”,他兒子照樣能成功。
“舉這樣的案例不代表國外的教育理念比國內先進,但是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他們信心?!睍r玉舫說。在教書育人中,每當有新的研究生入組,時玉舫都會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去年蘇州大學與羅馬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一名博士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動脈粥樣硬化方面的課題,在時玉舫看來,這個選題已有前人在做,而且難度高,但他沒有干預,還是鼓勵博士生大膽嘗試,僅兩個月的時間,學生在課題上就有了新的重要線索。
作為學生的指導者,導師對學生成長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時玉舫的課題組,從來沒有“老板”的說法?!艾F(xiàn)今很多課題組都稱導師為老板,我不喜歡這樣的概念,我和學生之間沒有雇傭關系,而是傳承的關系?!睍r玉舫認為,作為導師能幫學生就幫一把,鼓勵他們多嘗試,畢竟人一生中趕上可以大量出成果的機會可能并不多,所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題,要格外珍惜。